2025年7月7日至11日,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育梦e家”实践团队在乐山市沙湾区青少年宫和葫芦镇“祝村”两地同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每日分两个小分队,围绕“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两大主题,通过特色课程、互动教学和爱心捐赠等形式,为城乡两地青少年带去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双线实践:科技与文化并行
在沙湾区青少年宫,团队依托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时代漫游——豚宝宝)智能教学软件,进行了《好玩的科学》《好玩的阅读》等四门跨学科课程的授课。课程融合STEAM教育理念,通过互动绘本、科学实验、创意美术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其中,“双师课堂”书法教学成为亮点,团队邀请安徽省芜湖市“羲之书法艺术培训中心”的杨秀琴专家远程授课,结合现场辅导,让传统文化教学突破地域限制,焕发新活力。

与此同时,在葫芦镇“祝村”,团队聚焦乡村留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手机的一万种玩法”和“生活技能科普”两大特色课程。通过智能教学软件——“豚宝宝”、手机摄影剪辑等教学内容,帮助乡村青少年解锁智能设备的学习功能。同时开展灭火器使用、火灾逃生演练等安全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心理课程“优点放大镜——发现闪光的你”和人工智能体验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

爱心捐赠:助力教育资源共享
为丰富城乡青少年的学习资源,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两地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安徽文艺出版社向沙湾区青少年宫捐赠241册优质图书;安徽省芜湖市春晖学前教育集团(羲之青少年书法学校)同步捐赠文房四宝30套、毛毡30张及书画作品30幅。安徽时代漫游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葫芦镇祝村捐赠65种、168册图书。这些物资将有效丰富两地青少年的学习资源,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实践收获:成长与希望同行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了解当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电子产品和智能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及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尽管部分学生家庭缺乏智能设备(如30.56%的家庭未配备任何设备),但学生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适应性。例如,72.22%的学生会利用电脑或手机查找学习中不懂的问题,47.22%尝试过用绘画软件创作,且对编程、动画制作等实践性活动兴趣浓厚。据悉,本次实践活动于近期得到了乐山市沙湾区委宣传部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道。

此次双线并进的社会实践不仅为城乡青少年带去了知识与欢乐,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在青少年宫,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教学展现了创新教育的魅力;在祝村,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让乡村学生收获了实用技能与自信。“育梦e家”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更丰富的支教形式,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杨花 张思敏 余莉 初审:汪闱 复审:李大可 终审:向茂甫
编辑:潘星星